关灯
护眼

熹平石经-鸿都门学细考

    熹平石经

    我们来看看熹平元年(172年)至光和六年(183年)这十一年间,礼法上已经成年刘宏都做了些什么事。

    第一件事:读书。皇帝肯定也是需要读书的。

    建宁元年(168年),刘宏第一个老师(太傅)陈蕃死后,之后的太傅是胡广,这是一个讲究“中庸之道”的老官油子,到了熹平元年(172年),胡广也死了。因为此时刘宏已经完成元服仪式并上朝秉政,所以不再设太傅一职。

    刘宏对胡广是充满感激之情的。熹平六年(177年),刘宏令议郎蔡邕(胡广门生)为胡广作颂词。

    范书《胡广传》:熹平六年,灵帝思感旧德,乃图画(胡)广及太尉黄琼于省内,诏议郎蔡邕为其颂云。

    后来,刘宏又有三个最重要的老师,分别为杨赐、刘宽、张济。这三人先后在华光殿为刘宏教授儒学经典。

    话说东汉帝国开国后,汉光武帝刘秀指定龙亢桓氏的桓荣负责教授皇家子弟,桓荣就担任了汉明帝刘庄的老师。

    桓郁继承父亲桓荣的学问,又成了汉章帝刘炟和汉和帝刘肇的帝师。同时,桓郁的门生还有杨震。

    杨震:有“四知太守”的典故。杨震官拜东莱太守,途径昌邑县,县令王密曾是杨震所举茂才。王密携带黄金趁着夜色拜会杨震,并说:“天黑没人知道。”杨震驳斥王密:“天知,神知,我知,子知。何謂无知!”,王密闻言,惭愧而退。事详见范书《杨震列传》。

    桓郁之子桓焉又做了汉顺帝刘保的帝师。桓焉的门生有杨震之孙杨赐,黄香之子黄琼。此后,桓氏的地位就没落了,取而代之的就是弘农杨氏。

    杨震之子杨秉做了汉桓帝刘志的帝师,而杨秉之子杨赐则做了汉灵帝刘宏的帝师。杨赐家风稳重,刘宏非常看重他。

    杨秉:有“三不惑”的典故。范书《杨震列传》:(杨秉)尝从容言曰:“我有三不惑:酒,色,财也。”

    刘宽是一个宽厚之人,教刘宏读书时,留下了“忧心如醉”的典故。故事是说有一次,刘宽在教书时,坐着像喝醉酒睡着了一样,刘宏问道:“太尉(刘宽)醉了吗?”,刘宽回答道:“臣不敢醉,但任重责大,忧心如醉。”

    至于张济,他出自豫州汝南的世家(此张济非张绣的叔父张济,后者为凉州武威人。);张济在史书中的记载不多,在光和五年(182年),张济还因为亲近宦官而被陈耽与曹操联名弹劾。

    范书《刘陶传》:吏人诣阙陈诉,(陈)耽与议郎曹操上言:“公卿所举,率党其私,所谓放鸱枭而囚鸾凤。”其言忠切,帝(刘宏)以让(许)戫、(张)济,由是诸坐谣言征者悉拜议郎。

    东汉时还没有印刷术,书籍的流传都是人工传抄;一传十,十传百,所以因为笔误等缘故导致的错误在所难免。

    再者,太学里的儒生们因为师承不同,对儒学经典的见解有所出入,但他们都坚定地认为自己师傅教的是对的,因此经常争论不休。

    甚至有人为了分出个高下,向兰台负责管理书籍的官员行贿,将收藏的儒家经典上的文字改动,以符合自己的见解。

    范书《宦者列传》:(李)巡以为诸博士试甲乙科,争弟高下,更相告言,至有行赂定兰台漆书经字,以合其私文者,乃白帝,与诸儒共刻《五经》文于石,于是诏蔡邕等正其文字。

    鉴于当时儒学界的种种乱象,议郎蔡邕认为儒家经典已经传抄几百年,很多文字在传抄中产生谬误,再加上一些水平低下的儒生穿凿附会,所谓“传道授业”完全是在误人子弟。

    于是蔡邕、中常侍李巡联合五官中郎将堂谿典(复姓堂谿。豫州颍川郡鄢陵县人,出身世家,为大长秋曹腾所举)、光禄大夫杨赐、谏议大夫马日磾(司隶右扶风茂陵县人,出身世家)、议郎张驯、韩说、太史令单飏(飏音yáng,同“扬”)等人共同上书奏请由官方来校勘儒家经典,刘宏批准。

    范书《蔡邕列传》:(蔡)邕以经籍去圣久远,文字多谬,俗儒穿凿,疑误后学,熹平四年,乃与五官中郎将堂谿典、光禄大夫杨赐、谏议大夫马日磾、议郎张驯、韩说、太史令单飏等奏求正定《六经》文字。灵帝许之。

    熹平四年(175年)三月,经过李巡等人齐心合作,由蔡邕亲自书写,将校勘后的儒家经典分别刻在四十六块石碑之上,然后将石碑安置在太学门外,作为经典标准,供人学习。消息传出,每天送人来看碑文的马车就有上千辆,附近的街道人满为患。从此,关于儒家经典的争论也逐渐平息。

    范书《蔡邕列传》:(蔡)邕乃自书丹于碑,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。于是后儒晚学,咸取正焉。及碑始立,其观视及摹写者,车乘日千余两,填塞街陌。

    范书《宦者列传》:自后《五经》一定,争者用息。

    此太学石经因为是熹平年间所设立,故史称“熹平石经”。经过千年的乱世,石经如今早已不复存在,只留下些许碎石块,供后人缅怀昔日辉煌。

    (熹平石经碎块若干现存于河南省博物馆)

    近代考古学家马衡经过整理发掘,着有《汉石经集存》一书,保存了现已经发现的八千余字。

    马衡:1881-1955年,浙江鄞县人,字叔平,别署无咎、凡将斋。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,金石考古学家、书法篆刻家。

    鸿都门学

    实际上,刘宏对儒学的兴趣并不大,却喜欢钻研儒学之外的学科,例如辞赋。